作者:劉波
· 百思特組織發展咨詢BU 總經理
· 戰略與組織發展高級專家
· 近20年企業管理與變革落地經驗
摘要:
研究表明,超過70%的戰略失敗源于執行不力,而非戰略本身。本文引入“戰略執行黑箱”這一概念,揭示了戰略在傳導過程中因解碼失真、動力缺失與敏捷性不足而導致的三大損耗。為破解此難題,文章構建了一個“解碼-滲透-反饋-強化”的戰略績效執行閉環系統。該系統將平衡計分卡(BSC)、OGSM、經營復盤與差異化激勵等工具整合為一個動態有機的整體,為企業提供了一套打通從戰略規劃到業績達成關鍵路徑的系統性框架。本文結合多家知名企業的實戰案例,最終論證:卓越的執行并非藝術,而是可管理、可監控、可優化的科學過程,其核心在于將績效管理從人力資源模塊提升至CEO領導的、貫穿整個組織的戰略管理核心引擎。
引言:知易行難——全球CEO的共同困境
每年,在企業戰略會議室里,無數雄心勃勃的戰略藍圖被制定出來:進軍新市場、推出顛覆性產品、實現數字化轉型……然而,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和《財富》(Fortune)等機構的多年調研都指向一個殘酷的事實:大多數戰略(約50%-70%)從未真正實現其預期目標。 戰略與業績之間的鴻溝,如同一個深不可測的“黑箱”,吞噬了巨量的資源與管理者的雄心。
我們常常將失敗歸咎于外部環境的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特質,或是指責團隊執行力低下。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我們管理戰略的過程本身存在系統性缺陷。戰略往往以精美的PPT文件為終點,而非組織集體行動的起點。它在這個“黑箱”中經歷了解碼失真、動力衰減和敏捷僵化的過程,最終使得執行結果與初始意圖南轅北轍。
破解這一困境,要求我們打開黑箱,用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將戰略管理從一個靜態的、年度的儀式,轉變為一個動態的、持續的、貫穿組織血脈的核心流程。本文將為您揭示這條從戰略規劃通往業績達成的可循路徑。
一、打開黑箱:診斷戰略傳導的三大損耗點
戰略執行的黑箱內部,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的戰略在向下傳導過程中,主要經歷三大損耗,導致能量盡失。
1、解碼損耗:從“宏大敘事”到“個體行動”的失真
這是最首要的損耗。公司級的戰略陳述(如“成為行業領導者”、“提升客戶體驗”)對于一線員工和部門管理者而言,往往是抽象和模糊的。如果沒有一套統一的“翻譯”機制,每個層級都會基于自身的理解和個人偏好來解讀戰略。市場部可能將“行業領導者”理解為市場份額,而研發部則可能理解為技術領先。這種“選擇性解讀”使得組織力量分散,甚至相互沖突。損耗的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將戰略語言轉化為可操作、可衡量、且上下一致的行動指令的系統方法。
2、動力損耗:從“公司目標”到“個人關切”的脫鉤
即使戰略被清晰解碼,如果它與團隊和個人的日常工作、利益及發展無關,也無法激發真正的行動承諾。傳統的績效管理方式常常將戰略目標機械地“攤派”下去,員工視其為上級施加的負擔,而非自身創造價值的舞臺。當個人KPI與戰略目標僅是弱關聯,甚至無關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便自然產生。損耗的根源在于激勵機制與戰略目標脫節,未能將組織的“想要”轉化為個人的“需要”。
3、敏捷損耗:從“年度計劃”到“快速應變”的僵化
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一份年度的戰略計劃可能在第一個季度后就已過時。然而,許多企業的績效管理體系是僵化的、按年度周期運行的。它們無法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響應,戰略復盤往往在年末進行,屆時已無法挽回敗局。管理者們被困在“按計劃執行”的思維定式中,即使發現計劃有誤或出現新的機會,也缺乏授權和機制進行調整。損耗的根源在于管理流程的節奏緩慢,缺乏一個能夠持續監測、快速反饋和敏捷調整的閉環系統。
二、系統破解:構建戰略績效執行的FIRE閉環
要彌補上述損耗,必須用一套整合的、動態的系統來取代零散的、靜態的績效管理。我們提出“解碼-滲透-反饋-強化”(FIRE)閉環系統,旨在將戰略管理變為一個持續循環的有機過程。
第一環:精準解碼——用共同語言“對齊”戰略
此環節旨在消滅“解碼損耗”。它的任務是將抽象的愿景轉化為組織各層級的清晰行動。
核心工具與實踐:
戰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BSC):這是高層達成戰略共識的“羅塞塔石碑”。通過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高管團隊共同繪制出實現戰略目標的因果路徑圖。它清晰地回答了“我們如何實現戰略?”這一問題,將領先指標(如客戶滿意度)與滯后指標(如利潤)聯系起來。
OGSM(目標-目的-策略-衡量):這是將公司級BSC分解到部門和個人的“神器”。OGSM以其“一頁紙”的極簡格式,強制要求每個層級思考:我們的目標如何支撐上級?我們的具體目的是什么?實現目的的策略是什么?以及如何衡量成功?它確保了縱向對齊與橫向協同。
關鍵輸出:公司戰略地圖、公司級BSC、部門與個人OGSM,形成一套相互鎖定的目標體系。
第二環:跟蹤滲透——讓戰略“融入”日常運營
此環節旨在讓戰略管理“活”起來,滲透到組織的日常節奏中,避免“敏捷損耗”。
核心工具與實踐:
經營復盤會:這是戰略執行的“節拍器”。它絕非簡單的匯報會,而是一個以數據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戰略檢視儀式。會議應定期(如每月或每季度)召開,核心議程是:回顧BSC/OGSM完成情況,對比目標值與實際值,深入分析偏差根因,并制定具體的糾正行動計劃(Who do What by When)。會議的核心精神是“對事不對人”,營造 psychological safety(心理安全),鼓勵暴露問題而非掩蓋問題。
關鍵輸出:戰略執行動態看板、問題根因分析、行動跟蹤清單。戰略不再是墻上的圖表,而是會議室里討論的核心。
第三環:評估反饋——從成敗中“進化”
此環節旨在將執行過程本身變為組織學習的源泉,持續優化戰略及其執行路徑。
核心工具與實踐:
戰略復盤:在更長的周期(如半年度或年度),需要跳出運營細節,重新審視戰略本身。我們當初的假設還成立嗎?市場是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的策略是否依然有效?這個過程需要勇氣,可能需要調整甚至顛覆原有的戰略規劃。
教練式績效面談:管理者運用BEST反饋等教練技術,與員工一對一地回顧績效。這不僅評估“事”的成果(What),更探討“人”的行為(How)及背后的能力,共同制定個人發展計劃,將績效評估轉化為能力提升的機會。
關鍵輸出:經過驗證或修正的戰略、組織能力提升計劃、個人發展計劃。
第四環:激勵強化——讓奮斗者真正“獲得”
此環節旨在徹底消滅“動力損耗”,確保組織能量指向戰略目標。
核心工具與實踐:
差異化激勵:必須讓激勵資源向創造戰略價值的關鍵人群和關鍵成果傾斜。堅決摒棄“輪流坐莊”和“績效等級強制分布”的粗暴做法,轉而采用基于貢獻的、透明化的激勵體系。獎金、晉升、榮譽、發展機會等都應成為強化戰略行為的有效手段。
激勵的戰略關聯性:每個人的獎金包都應能清晰地拆解出其對公司戰略目標的貢獻部分,讓員工明明白白地看到“我為公司戰略做了什么,從而得到了什么”。
關鍵輸出: 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激勵環境,其中奮斗者能得到及時且合理的回報。
三、領導者的新角色:從戰略家到系統架構師
構建并運行這一閉環,對領導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CEO及其高管團隊必須完成從“戰略思考者”到“管理系統架構師”的角色轉變。
你是首席詮釋者:你必須親自領導戰略解碼工作坊,反復溝通戰略,確保上下理解一致。
你是流程守護者:你必須親自參與并堅持經營復盤會的節奏與質量,為組織建立可靠的管理節拍。
你是首席學習官:你必須營造心理安全的環境,鼓勵從失敗中學習,并推動戰略的適時調整。
你是最終裁判官:你必須確保激勵體系的公平與透明,捍衛“以貢獻論英雄”的組織價值觀。
這個過程絕非人力資源部門可以獨立推動的,它必須是一號位的“CEO工程”。
結論:讓卓越執行成為組織的核心能力
戰略與業績之間的鴻溝并非注定不可逾越。通過打開“戰略執行黑箱”,識別內在損耗,并系統性地構建“解碼-滲透-反饋-強化”的績效閉環,企業可以將戰略管理從一門模糊的藝術,轉變為一套嚴謹的科學。
這套系統的終極目標,是打造一個具有高度戰略適應性的韌性組織。在這個組織里,戰略是清晰的,行動是對齊的,反饋是及時的,激勵是精準的。每個人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如何為共同目標創造價值,并從中獲得成就與回報。最終,卓越的戰略執行本身,將成為任何對手都無法輕易復制的、最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戰略績效管理的落地,從來不是“制定目標-考核結果”的簡單循環,而是需要將戰略解碼為可行動的目標、將過程監控嵌入業務場景、將結果轉化為組織能力的系統工程。正如前文所探討的,不少企業即便搭建了看似完善的績效體系,仍面臨“戰略與績效兩張皮”“指標與業務脫節”“考核結果難以驅動改進”等現實困境——究其根源,往往在于缺乏系統的戰略績效管理方法論、實戰化的工具落地路徑,以及對組織能力的持續鍛造。
為幫助企業破解這些痛點,10月31日-11月1日,百思特商學院將推出《首席人才官CHO訓練營》,通過標桿企業案例復盤、工具模板實操演練、戰略地圖繪制等互動形式,帶您一起打通戰略-執行-績效-激勵閉環,建立“老板懂、團隊用、業務認”的績效體系,真正用績效撬動人才戰斗力與增長新動能!
點擊了解課程詳情??